本文转自:鹤壁日报
□宋盼盼
在中小学认知发展阶段,美术活动作为具象思维与抽象表达的连接纽带,对学生发展创造力与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在实际教育场景中,美育并非简单的技能传授或手工制作,更要通过多元表达与认知重构,为学生搭建从感知到创造的完整思维发展链条。鹤壁市实验学校通过一系列校本课程设计与特色美术社团建设,将美育赋能落到了实处。
材料探索:在体验中激发想象力
在美术课堂上,教师常结合本地特色选取材料,比如收集淇河岸边的鹅卵石、太行山的页岩碎块,让学生进行创意组合。有学生画完鹅卵石后,用页岩碎块拼贴出“淇河古桥”的缩影;还有学生用秸秆编织出镂空的鸟笼,里面放置彩绘鹅卵石等。这种将地域元素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过程,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家乡的认同,又锻炼了创造性思维。而每年开展的废旧物品艺术展更令学生心心念念,他们将家中的旧报纸、饮料瓶、旧玩具等重新改造,变成了“限量版手办”。艺术材料的探索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能成为想象的载体,而创造力往往就藏在对日常用品的重新审视中。
特色社团:在探索中深化创意思维
学校组织的多个特色艺术社团,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力发展平台。美术剪纸社团在传承中寻求创新,尝试将本地景观转化为剪纸语言。学生创作浚县古庙会系列作品,在剪纸作品上添加可活动的关节,让舞狮能做出简单动作,使静态剪纸变成了会动的“故事书”。创意美术社团以跨界融合为理念,引导学生打破艺术形式的边界,师生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传统剪纸纹样的立体框架,连接LED灯带,创作了“发光泥咕咕”。这样的跨界创作让泥塑的眼睛透出暖光,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憨态,又融入了现代科技想象。仿铜浮雕社团更是让学生在立体创作中释放想象力,利用黏土、石膏等材料模拟铜雕质感,创作主题从“家乡手艺”到“未来鹤壁”无所不包。
校园美化:在实践中延伸美育价值
美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课堂,更能转化为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。今年学校发起了“校园美学改造记”,让学生成为校园环境的设计者。校门口的26个石墩子原本是单调的灰色,学生为其“穿上新衣”。有的小组描绘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更迭,有的小组则创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画,最终石墩子成为了会“讲故事”的校园文化符号。教学楼西侧的围墙更成为了创意画布,学生分工合作,绘制出“我运动·我快乐”的特色校园墙绘,这些充满快乐的涂鸦让冰冷的墙面变成了承载想象力的乐园。
总之,美育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绘画和做手工,更要让其掌握一种创造性地看待世界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,这种能力将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。
(作者单位:市实验学校)
和兴网-按月配资开户-专业配资-最新上线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