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一美军上尉亲口回忆起惨烈的战斗,细节震撼人心。美军描述,志愿军战士在黑夜中冲入美军阵地,手持刺刀,毫不留情地捅向每一个目之所及的美国士兵,当时发生了什么?
1950年6月,朝鲜半岛烽烟四起,美国趁机介入搅局,在彭德怀的统帅下,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出征,与朝鲜人民军并肩御敌。
1951年的9月,为了给狂妄的美军一个深刻的教训,彭德怀策划一场反击战,命令几个军的前线寻找最佳的作战位置,准备对美军发起猛烈的反击,这场被称为“秋季防御作战”的战役,成为志愿军对美军的一次重要反击。
在这场战役中,第42军承担攻打283.5高地的艰巨任务,他们决心将高地上的美军一网打尽。美军第3师,作为第42军的主要对手,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。他们占领283.5高地后,变得异常嚣张,尤其是第7团团长博斯维尔上校,更是大放厥词,扬言要与志愿军决一死战,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。
他们并不知道,志愿军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,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即将打响。美军的挑衅行为,激起志愿军第42军军长吴瑞林的强烈反击意愿,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筹划中,决心要给美军一个难忘的教训。
展开剩余74%吴瑞林充分利用394.8高地的有利地形,制定一套作战方案,他计划首先利用炮火对美军前哨283.5高地实施远程轰炸,削弱其防御能力。随后,他将派遣步兵部队发起冲锋,力争一举拿下这个关键阵地。
为确保战斗的胜利,吴瑞林将主攻的重任交给战斗力突出的125师375团3营,同时还部署两个连从侧翼进行迂回攻击,以分散美军的注意力,另一个连队则负责在关键位置设伏,阻击可能前来增援的美军部队。
战斗前的准备工作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,由于地形复杂多变,且美军的具体部署情况尚未明确,志愿军在选择进攻路线时面临巨大的挑战。
为了确保战斗的突然性和隐蔽性,志愿军战士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,在漆黑的夜色中悄然接近美军阵地。
在接近美军阵地的过程中,志愿军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剪断铁丝网,挖掘掩体,为即将到来的进攻做好一切准备。
1951年9月7日的凌晨时分,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志愿军与美军之间正式拉开帷幕,志愿军炮兵率先发难,对美军阵地进行铺天盖地的轰炸,283.5高地瞬间被猛烈的炮火所覆盖。
令人惊讶的是,美军并未在炮火的洗礼下选择撤退,迅速调整战术,向高地增派一个连的兵力,展现出坚守阵地的顽强决心。
美军的这一举动表明他们不会轻易放弃283.5高地,更可能预示着他们有意对志愿军的394.8高地发起反攻。面对美军的强硬姿态,志愿军战士们毫无惧色,迅速调整战术布局,与美军展开激烈的对抗。
战斗异常残酷,双方你来我往,陷入胶着状态。炮火与枪声交织成一片,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血腥味。激战持续两个多小时,双方均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。
就在这时,一个变故打破战场的平衡,原本应该负责侧翼进攻的两个志愿军连队,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攻击。这一意外情况使得正面进攻的两个连队承受巨大的压力,他们的伤亡人数不断攀升,战场形势变得愈发严峻。
在正面战场僵持不下,局势看似陷入僵局之时,志愿军指挥员果断命令正面进攻的两个连队暂时撤退,这一举动让美军措手不及。
就在美军以为志愿军将放弃进攻之际,侧翼的两个连队突然发起迅猛的攻势,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美军阵地,瞬间将战场局势逆转。
在这场白刃相接的战斗中,志愿军战士们手持刺刀,眼神坚定,毫不畏惧地冲向美军士兵,每一次挥刀都伴随着敌人的倒下。鲜血染红阵地,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战斗气息,志愿军战士越战越勇,仿佛不知疲倦。
据一位美军士官在回忆中提及,尽管战斗发生在夜幕,但在强烈的探照灯照耀下,战场上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。他描述到,当美军士兵被刺刀穿透身体的瞬间,鲜血迸发,即便身处远处,那触目惊心的场景也令人难以忘却。
另一位美军上尉同样见证这一惨烈的画面,他在回忆时言辞更为直接,坦言当志愿军战士冲入美军阵地后,他们毫不犹豫地挥舞着刺刀,刺向每一个映入眼帘的美军士兵。
白刃战持续漫长而残酷的时间,美军士兵在志愿军的猛攻下逐渐失去抵抗力,最终随着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冲锋,美军阵地被彻底占领,胜利的旗帜在阵地上高高飘扬。
尽管这场白刃战的规模相对较小,但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却不容忽视,美军在这场战斗中亲身体验到中国志愿军的非凡实力,志愿军战士们勇敢地冲入美军阵地,用刺刀逐一结束了他们所遇见的每个美国士兵的生命。
这一英勇举动极大地振奋士气,让美军在朝鲜战场上遭受重创,经历这场战斗后,美军深切地感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实力,从此对志愿军不敢抱有轻视的态度。
发布于:浙江省和兴网-按月配资开户-专业配资-最新上线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