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,乾隆皇帝身披铠甲,亲自指挥并出席了京郊盛大的阅兵仪式,八旗官兵列阵整齐,枪炮轰鸣,气吞万里。这场阅兵不仅展示了大清的军力,更是乾隆展示天朝上国威仪的重要举措,尤其是在刚刚完成新疆的统一,和各汗国使臣入京觐见后,乾隆希望借此向世界宣告清朝的强大与不可挑战。
然而,就在这场盛大的阅兵进行的当天,乾隆突然收到一份来自前线定边将军兆惠的急报,报告中提到,清军约三千人被大小和卓部的两万余人围困在黑水营。兆惠请求朝廷火速调兵增援。这一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黑水营之围”,也是继雍正朝“和通泊之败”后,清朝在西北遭遇的又一次重大军事危机。
对于不熟悉清史的读者来说,乾隆统一新疆的过程可能显得有些复杂。大致来说,天山以北由准噶尔汗国统治,简称“准部”,而天山以南则是叶尔羌汗国的疆域,简称“回部”。康熙中期,回部屡遭准部凌辱,准噶尔汗国策妄阿拉布坦出兵南征,但并未完全控制南疆,而是将回部的领袖玛哈木特软禁于伊犁,同时挟持其两个儿子波罗尼都和霍占集为人质,用以威胁南疆贵族,使维吾尔人民效力于准噶尔。
展开剩余79%当乾隆帝在统一准部后,下令释放波罗尼都和霍占集,并以回部传统尊号将二人称为“大和卓”和“小和卓”,并允许他们继续掌控回部事务。乾隆的恩情厚重,不仅将他们从囚禁中解救出来,还派兵护送波罗尼都回到叶尔羌,继续统治原部下;而霍占集则留在伊犁,负责管理回部事务。对此,乾隆的恩情本应得到两人回报,然而,二人心怀异志,迟迟未向乾隆表忠心。他们认为,辽阔的回部人口众多,怎能屈服于清朝的统治,因而在乾隆二十二年五月,发动叛乱,杀害了清军副都统阿敏道,并正式起义。
这场叛乱无疑在乾隆的预料之中,却也令他感到一定程度的震惊。在接到前线的急报后,乾隆并未慌乱,而是迅速决定调兵前往镇压。然而,乾隆也因轻敌过度而低估了叛军的实力。毕竟,刚刚打败了准噶尔的强敌,他理应有信心轻松解决叛乱。然而,结果却证明乾隆对局势的判断过于自信。首先,乾隆在选将方面出现了失误,他任命靖逆将军雅哈善为总指挥,而后来的战事证明,雅哈善能力平庸,未能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迅速击败叛军。
乾隆愤怒之下,迅速下令严惩前线指挥官,雅哈善被解职并送至京城受审,最终被斩首。随即,乾隆将定边将军兆惠任命为主将,派遣其率军重新征剿大小和卓。此时的乾隆急于恢复局势,未能冷静评估整个战局,给了兆惠较大的压力,最终导致后续的军事冒险。
乾隆二十三年八月,兆惠带领四千精兵出发,从乌什出发,跋涉千余里,终于于十月初抵达叶尔羌城下。叶尔羌是回部的都城,拥有雄伟的城墙和强大的守备力量,四千人难以攻克这一坚固的防线。大小和卓早已得知清军动向,提前准备,守军增至两万人,并囤积了大量粮草。随着长时间的围攻,清军陷入了困境,粮草弹药耗尽,守城力量逐渐逼近。形势越来越紧张,兆惠意识到不及时突围,整个清军可能会全军覆没。
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兆惠的部队顽强坚守在“黑水营”一带,面对敌军数次进攻,损失惨重,清军伤亡大批,几位高级将领以及不少士兵英勇殉国。就在清军濒临崩溃时,兆惠派遣数名索伦兵突围,前往阿克苏请求援兵。与此同时,兆惠将急报送至京城,乾隆这才清醒过来,认识到自己的轻敌和疏忽。
乾隆在接到报讯后,感到深深的懊悔,意识到是自己轻视了大小和卓的叛乱,导致了大清的严重失误。在谕旨中,乾隆亲自检讨错误,明确表示:“向来之轻视逆回,乃朕之误。”随后,他下令立即调动精锐部队,指示舒赫德、阿里衮等将领率领万余骑兵赶赴前线,支援困境中的兆惠。
此外,乾隆还决定以优厚的奖励安慰被困的将士,对奋力坚守的兆惠等人给予重赏,并为英勇殉国的将士家属提供优厚抚恤。这一举措在清朝历史中尚属首次,显示了乾隆对自己的失误的反思与弥补。兆惠的封赏从一等武毅伯升至一等武毅谋勇公,并获得了红宝石帽顶、四团龙补服的殊荣。
终于,在乾隆二十四年正月,援军成功抵达叶尔羌,成功解围。经过五个月的休整后,乾隆再次派兵进行剿匪,这次的主将仍然是兆惠,领兵二万,马匹三万。经过艰苦作战,终于在十月二十三日,清军再次取得胜利,回部叛乱彻底平息,回疆地区恢复安定。
随大军班师回朝时,一名名叫“法蒂玛”的女子被带回京城,她后来成为了乾隆的宠妃——香妃。关于她的身份,有传言说她是霍占集的前妻,但这一点至今未能得到确凿的证实,成为了历史中的一个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-按月配资开户-专业配资-最新上线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